· Joseph · AI & Machine Learning  · 9 min read

[Day 23] BMAD-Method Checklist

今天來介紹checklist的部分,這些簡介就快要進入尾聲了。checklist倒是不多,只有6個,我就來挑幾個言簡意賅的寫一下大項目。

今天來介紹checklist的部分,這些簡介就快要進入尾聲了。checklist倒是不多,只有6個,我就來挑幾個言簡意賅的寫一下大項目。

TOC

architect-checklist

這是為Architect設計的檢查清單,確保技術設計和架構在開發執行前,達到robust, scalable, secure,並與產品需求高度一致。 第一部分是跟Agent說在開始之前要準備好的文件、要注意的事項,然後判斷專案的種類(純frontend? backend service? or fullstack?),接著灌輸四種驗證方法,最後定義兩種互動方式。

第二部分就是讓LLM決定不同時候要執行不同的checklist:

  1. 需求對齊 (Requirements Alignment)
    • 確保架構能夠全面支持產品的功能和非功能需求(如性能、可擴展性、安全性、可靠性、合規性),並嚴格遵守所有技術限制。架構師需確認每個需求都有具體的技術解決方案。
  2. 架構基礎 (Architecture Fundamentals)
    • 評估架構的清晰度、模組化程度和設計質量。這包括檢查是否有清晰的圖表、組件職責是否明確、關注點是否分離、是否採用了適當的設計模式和最佳實踐,以及是否便於 AI 代理理解和實施。
  3. 技術棧與決策 (Technical Stack & Decisions)
    • 審查技術選擇的合理性、兼容性和長期影響。架構師需確認所選技術滿足所有需求,版本明確,並有充分的理由支持,同時考慮替代方案的優缺點。
  4. 前端設計與實施 [[FRONTEND ONLY]] (Frontend Design & Implementation)
    • 針對包含 UI 的專案,評估前端架構的完整性、一致性和實施細節。這包括 UI 框架選擇、狀態管理、組件結構、響應式設計、構建策略、前端與後端整合、路由、導航和性能優化等。
  5. 彈性與操作準備 (Resilience & Operational Readiness)
    • 評估系統在面對故障、高負載和運營挑戰時的恢復能力和可操作性。這包括錯誤處理策略、監控與可觀察性、性能與擴展性規劃,以及部署與 DevOps 實踐。
  6. 安全與合規 (Security & Compliance)
    • 從攻擊者視角審查系統的安全性,並確保符合所有相關法規。這包括身份驗證與授權、數據安全、API 與服務安全,以及基礎設施安全。
  7. 實施指導 (Implementation Guidance)
    • 確保為開發團隊提供了清晰、全面的實施指引,以避免錯誤並提高效率。這包括程式碼標準、測試策略、開發環境設置和技術文件要求。
  8. 依賴與整合管理 (Dependency & Integration Management)
    • 識別和管理所有內部和外部依賴,以及第三方整合,以降低生產問題的風險。這包括版本控制、回退策略、許可證影響和錯誤處理。
  9. AI 代理實施適用性 (AI Agent Implementation Suitability)
    • 特別針對可能由 AI 代理實施的架構,評估其模組化、清晰度、可預測性和錯誤預防能力。強調明確性優於隱含性,確保 AI 代理能夠準確理解和執行。
  10. 可訪問性實施 [[FRONTEND ONLY]] (Accessibility Implementation)
    • 針對包含 UI 的專案,確保系統符合可訪問性標準,並規劃相應的測試。這包括語義 HTML、ARIA 實施、鍵盤導航、焦點管理和螢幕閱讀器兼容性。

最後一個部分是定義最終要產生的驗證報告,以完成所有的檢查程序

change-checklist

前面也是一大段給LLM讀的內容,說明這是在專案有變更時的檢查清單,為了有系統性的引導讓Agent跟使用者,在整個workflow中接收到重大改變時,進行必要的analysis跟planning。 然後列出事前準備、需要的上下文、執行方法跟要讓LLM 銘記在心REMENBER的語錄(?

第二部分就是這裡所有的checklist

  1. 理解變更的觸發因素與背景 (Understand the Trigger & Context)
    • 深入探究問題的本質和根本原因
  2. 評估史詩層面的影響 (Epic Impact Assessment)
    • 分析變更對專案史詩結構和流程的連鎖反應。
  3. 分析文件衝突與影響 (Artifact Conflict & Impact Analysis)
    • 檢查變更是否與現有專案文件(PRD、架構、前端規範等)產生衝突
  4. 評估前進路徑與選項 (Path Forward Evaluation)
    • 清晰呈現並評估應對變更的多種策略選
  5. 構建衝刺變更提案 (Sprint Change Proposal Components)
    • 將所有討論和決策整合為一份清晰、可執行的提案
  6. 最終審查與移交 (Final Review & Handoff)
    • 在結束變更處理流程前,確保所有相關方達成共識

pm-checklis

PM產品經理需求清單,為了確保產品定義的完整性與精準性。 然後先跟LLM說明何謂完整的PRD跟epic (well-structured, and appropriately scoped for MVP development), 接下來也是定義必要文件、注意事項、驗證方法、跟執行模式。

後續則一樣是checklist

  1. 問題定義與背景 (Problem Definition & Context)
    • 確保產品解決的問題是真實、有價值且清晰的。
  2. MVP 範圍定義 (MVP Scope Definition)
    • 精準定義 MVP 的範圍,確保其最小化且能提供核心價值。
  3. 使用者體驗要求 (User Experience Requirements)
    • 確保使用者體驗需求被充分考慮,並能橋接使用者需求與技術實施。
  4. 功能要求 (Functional Requirements)
    • 確保功能需求足夠清晰,以便實施。
  5. 非功能要求 (Non-Functional Requirements)
    • 定義產品的性能、安全、可靠性、合規性等非功能屬性。
  6. 史詩與故事結構 (Epic & Story Structure)
    • 確保史詩和故事的定義合理,便於增量交付。
  7. 技術指導 (Technical Guidance)
    • 為開發團隊提供足夠的技術方向和決策框架。
  8. 跨職能要求 (Cross-Functional Requirements)
    • 涵蓋數據、整合和運營等跨職能領域的需求。
  9. 清晰度與溝通 (Clarity & Communication)
    • 確保文件質量高,並促進利害關係人之間的有效溝通。

最後面也是定義最終報告生成的格式與內容

Conclusion

這邊介紹了三個checklist,進去文件裡面細看時,可以看到每個checklist都有 [[LLM:]] 的區塊,再跟LLM說明注意事項,就像是要你的Gemini or ChatGPT先來讀這[[LLM:]]裡面的內容,再去理解checklist。前面幾個案子也跑了幾次checklist,都要等到最後結果是 GO 才安心, NO-GO 就總要修正到滿意為止。 今天到這邊就結束囉,喜歡我文章的再幫忙推廣一下喔!

Share:
Back to Blog

Related Posts

View All Posts »
[Day 25] BMAD-Method Data

[Day 25] BMAD-Method Data

最後一part:Data,這邊除了brainstorming跟test-levels之外,其他就沒用到太多了。 但這部分很值得介紹的是bmad-kb,我們用這篇來好好講講Knowledge Base。

[Day 24] BMAD-Method Workflow

[Day 24] BMAD-Method Workflow

Workflow的部分跟先前Template一樣結構很一致,整理起來也相對輕鬆,這邊就直接靠Gemini產生內容。 Prompt: 幫我詳細講解 @.bmad-core/templates/ 裡的結構 用法

[Day 22] BMAD-Method Template

[Day 22] BMAD-Method Template

Template裡的結構都一樣,今天的介紹就比較單純一點。下面是直接用Gemini產生的整理。 Prompt: 幫我詳細講解 @.bmad-core/templates/ 裡的結構

[Day 21] BMAD-Method Task

[Day 21] BMAD-Method Task

今天要講的是task,他們其實就是一個一個的command,在Gemini裡面可以透過 /BMAD:tasks 去執行他們,tasks很多,內容都不太一樣,讓我們來深入看看這23個tasks。